教师先读再陪学生读
这个学期因岗位调整的缘故我没有教语文。经反复考虑后我主动请缨承担七年级阅读课教学任务——并非把学生带到阅览室让学生自由阅读而是“名著导读”实打实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名著导读”教学任务。我将其称为“陪你读名著”。
作为“名著导师”必须在课前反复研读相关名著否则便只能“陪”而不能“导”了。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名著上用在撰写讲义上:一本薄薄的《朝花夕拾》我读了3个星期撰写了1.5万字的讲义——有了这样的准备我才有了些许底气。
一部厚厚的《西游记》光是通读我就花了一个多月而要将其写成讲义不知道还要花多长时间。这些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早晚空闲时间。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匠精神不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吗?
原来几乎没有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现在有一部分学生能提前“预习”相关篇目或相关章回了;最初导读时多数学生跟不上节奏现在他们能跳跃性地阅读了;原来多数学生只是象征性地翻阅现在则“不动笔墨不翻书”了;《朝花夕拾》的许多篇目依靠自主阅读大多数学生是读不进、读不懂的在教师的导读下他们也兴趣盎然了。
从教师着手推动“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既是“教”的通病也是“学”的通病还是当前社会的通病。那么又该如何对症施治呢?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语文教材的“一减一加”或者仅仅依靠给学生“开书单”是无法医治这个通病的甚至可以说仅仅依靠当前的课程设置也无法医治这个通病。因为大多数语文教师都面临着“三没有”的现实问题:没有时间读没有兴趣研没有底气导。
学校该如何撬动学生(特别是乡村学校学生)的名著阅读呢?在笔者看来可以实施“四轮驱动”。
一是师资配置采取“名著导师制”。在本校教师队伍(不局限于语文教师)专门抽出一两位在名著阅读上有兴趣、有情怀的教师来担任名著导读工作。这样“名著导师”便可以集中精力来专攻名著导读了。
二是课时安排采取“一导一读制”。每周在课表上明确安排两节阅读课(从语文课中调整一节过来)一节用来“导”一节用来“读”。这样就不至于把名著阅读的任务完全甩到课外了。
三是学生评价采取“真考浅考制”。所谓真考就是让那些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的人是无法应考的;所谓浅考就是所考查的内容尽可能简单一些(比如以考查人物、情节为主)但所涉及的面尽可能地宽一些。
四是教师评价采取“绩效捆绑制”。所谓绩效捆绑就是把名著导师和语文教师的绩效放在一起考核。当然如果能不用考核而“名著导师”们还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乃至尽善尽美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名著阅读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
名著导读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有兴趣研读、有底气导读莫过于全体学生都能有时间阅读、有能力读好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采用“名著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务实而有效的管理手段。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中心学校)
当天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莫斯科州兹维尼格勒市出席一次活动时表示对于俄罗斯来说加入“七国集团”的“所谓附加值”并不明显。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的问题并不迫切。
里亚布科夫说七国集团是一个过去的模式现在俄罗斯已加入了更强大的、可替代七国集团的模式——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
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信息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亦表示俄罗斯专注于其他形式的合作七国集团对俄罗斯已失去之前的魅力。
七国集团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1997年因俄罗斯加入而变为八国集团。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原七国集团成员拒绝以八国集团形式举行会议并重新举办七国集团峰会。
他们为加拿大全国年轻的裁判树立了榜样,而在过去一个赛季
粤侨办主任吴锐成赴港拜访粤籍社团共商合作大计
老师不让孩子吃饭
蓝色风暴席卷世界杯